寒食简介

寒食节(Cold food festival),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起初节日日期及时长都不定,后来逐渐固定在冬至后105天或106天,即清明节前一二日。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起源主要有“禁火说”“改火说”“介子推说”这三种。寒食节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到春秋时期,寒食与介子推产生关联。唐代统治者重视寒食节,使之成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了休假,宫廷内还会举行寒食内宴。宋朝沿袭唐朝寒食禁火俗,将寒食节视为与冬至元旦并重的“三大节”之一。元代寒食节的节日内涵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娱乐化的节日娱乐主题活动。在清代,寒食节被清明节取代,节俗也多被吸纳为清明节的活动内容,如寒食的标志性节俗吃冷食等。时至今日,寒食节已被很多人淡忘。

寒食节最初只禁烟火,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咏、净肠等俗。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从艺术价值层面看,寒食节为传统诗词文化提供了许多重要史料;从历史价值层面看,它承载了中国传统的忠孝文化,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文化价值的层面看,寒食节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2011年5清明节(介休寒食清明习俗)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周必大·寒食节的诗句(共1句)

周必大的诗词曲代表作

周必大(1126年8月15日—1204年10月25日),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原籍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至祖父周诜时居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及第。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举博学宏词科。曾多次在地方任职,官至吏部尚书、枢密使、左丞相,封许国公。庆元元年,以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嘉泰四年(1204年),卒于庐陵,追赠太师。开禧三年(1207年),赐谥文忠,宁宗亲书“忠文耆德之碑”。
周必大工文词,为南宋文坛盟主。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有很深的交情。著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后人汇为《益国周文忠公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