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简介

翰林,是中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

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刘矩·翰林的诗句(共1句)

刘矩,字仲则,莆田(今属福建)人。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进士。知嵊县,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通判漳州(清光绪《漳州府志》卷九)。嘉定元年(一二○八),召除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二年,迁左司谏。六年,出为江淮制置使。八年,权工部尚书兼实录院同修撰,寻致仕。卒谥文肃。有《刘尚书集》,已佚。事见《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清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八○有传。今录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