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洁简介

高洁,汉语词语,拼音为gāo jié,本义指高尚纯洁,后衍生多重含义,包括代指品行崇高之人、格高古洗炼,或形容势强劲且霜色纯净的自然景象。

该词内涵涵盖道德品格、文学审美与自然意象。作为形容人品的核心词汇,既强调道德操守的纯粹性,亦用于赞颂诗文创作中简约深邃的审美特质。在自然描写中,常以“风霜高洁”传递清冽凛然之感。近义词包含廉洁、纯洁等,反义词如卑污、下贱。

古籍中亦作“高絜”,保留了古代汉语用字的演变痕迹,如《汉书·宫传》载“行能高絜”,《醉翁亭记》用“风霜高洁”描述自然景象。其多义性反映了汉语词汇从人格品德到艺术鉴赏、自然审美等领域的语义扩展过程。

丘逢甲·高洁的诗句(共1句)

丘逢甲的诗词曲代表作

丘逢甲(1864年~1912年),汉族,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广东蕉岭),1864年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1887年中举人,1889年己丑科同进士出身,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1895年523日,任义勇军统领;1895年秋内渡广东,先在嘉应和潮州、汕头等地兴办教育,倡导新学,支持康梁维新变法;1903年,被兴民学堂聘为首任校长;后利用担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的职务之便,投身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与同盟会等革命党人参与许秋筹划的潮州黄冈起义等革命活动。中华民国建国后,丘逢甲被选为广东省代表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临时政府。1912年元旦因肺病复发,1912年2月25日病逝于镇平县淡定村,终年48岁。台湾建有逢甲大学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