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是蔷薇科梨属的落叶乔木;形态高至十公尺,小枝幼时具茸毛;叶卵状长圆形或菱形、叶缘有锯齿、下面具绒毛;春夏间,枝顶具有长花梗之白色五瓣花,花序有绒毛,秋末结圆形褐色小果;花期是4月;果期8—9月。甘棠花水红色,果实扁圆而小,累累枝头,味酸甜,故名甘棠。
甘棠的原产地为中国北部,河北、山东、甘肃等地也有分布。甘棠植株种植容易,耐寒冷,耐干旱,适应各种生育地,常作为其他梨树之砧木。甘棠的繁殖方式为播种、压条和萌蘖繁殖。
甘棠味酸、甘、涩,性寒,有敛肺、涩肠、消食的功效,主治咳嗽、泻痢、食积等病症。甘棠春季满树白花,深具观赏价值,自古以来就常栽植在公廨或墓园中作为庭院树。荒年时,甘棠的花还可当作粮食。
陈尧佐(963年—1044年10月26日),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人。北宋大臣、水利专家、书法家、诗人,左谏议大夫陈省华次子、枢密使陈尧叟之弟、天雄军节度使陈尧咨之兄。
端拱元年(988年),陈尧佐进士及第,授魏县、中牟县尉。咸平初年,任潮州通判。历官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景祐四年(1037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康定元年(1040年),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1044年),陈尧佐去世,年八十二。追赠司空兼侍中,谥号“文惠”。
陈尧佐在水利上颇有成就:为防钱塘潮,他提出了“下薪实土法”;为堵黄河在滑州缺口,他发明了“木尤杀水法”;他在汾水两岸筑堤植柳防洪,成为长期造福人民的“柳溪”。陈尧佐也工于书法,喜欢写特大的隶书字。因其书法点画肥重,人称“堆墨书”。著有《潮阳编》、《野庐编》、《遣兴集》、《愚邱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