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简介

木芙蓉(学名:Hibiscus mutabilis L.),是锦葵科、木槿属的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又名芙蓉花、木莲、拒霜花、地芙蓉、华木。木芙蓉植株高2~5米。叶宽卵形至圆卵形或心形,上面疏被星状细毛和点,下面密被星状细绒毛;叶柄长5~20厘米;托叶披针形,常早落。单生于枝端叶腋间;小苞片呈线形,密被星状绵毛,基部合生;萼钟形;花初开时白色或淡红色,后变深红色,花瓣近圆形,外面被毛,基部具髯毛。果实为扁球形蒴果,被淡黄色刚毛和绵毛;种子肾形,背面被长柔毛。花期8~10

木芙蓉对土壤要求不高,瘠薄土地亦可生长。在长江流域以北地区露天栽植时,由于冬季气温较低,木芙蓉地上部分常被冻死,但翌年春季可以从根部萌发出新枝。木芙蓉为暖地树种,喜光畏寒,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0~26℃,冬季温度低于4℃时开始落叶,进入休眠期,-10℃以下的低温会受冻死亡。木芙蓉花主产地在中国东、河北、安徽等省区,原产于中国湖南,为成都市市花,现东南亚各国和日本也都有栽培。

木芙蓉是成都市的市花,与成都有着千年情缘。相传成都城初建时,有神龟指引建城,路线如同一朵芙蓉花,“蓉城”由此得名。木芙蓉开花时间为秋季,不同品种花色、花形会存在不同变化,具有较高观赏性价值,且经常被应用于园林美化建设中,同时在生态环境改善和绿化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木芙蓉具有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能治痈疽肿,缠身蛇丹,烫伤,目赤肿痛,跌打损伤等症状。

崔融·芙蓉的诗句(共1句)

崔融的诗词曲代表作

崔融(653-706),字安成。唐代齐州全节(今济南市章丘市)人。
初应八科制举,皆及第,累补宫门丞、崇文馆学士。中宗李显为太子时,崔融为侍读,兼侍属文,东宫表疏多出其手。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封中岳(嵩山),见崔融所撰《启母庙碑》,深加赞美;封禅毕,又命崔融撰《朝觐碑》。遂由魏州司功参军擢授著作佐郎,转右史。圣历二年,授著作郎,兼右史内供奉。圣历四年迁凤阁舍人。久视元年(700年),惹怒宠臣张昌宗,贬为婺州(治今浙江金华)长史。不久,又召为春官郎中,知制诰。长安二年(702年),再迁凤阁舍人。翌年,兼修国史。此时有司正议税关市,主张凡行人尽征之。崔融以扰民太甚、或致骚动为由,上疏反对,主张只税商贾,不税行人。武则天从其议。长安四年,任司理少卿,仍知制诰。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广招文学之士,崔融屈节佞附。张易之被诛后,崔融贬为袁州刺史。不久召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中宗神龙二年(706年),以预修《则天实录》功劳,封清河县子。
崔融为文华美,当时无出其上者。凡朝廷大手笔,多由皇帝手敕,付其完成。其《洛出宝图颂》、《则天哀册文》尤见工力。作《则天哀册文》时,苦思过甚,遂发病而卒。中宗以其有侍读之恩,追赠为卫州刺史,谥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