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方隅的诗句(共1句)

方隅简介

方隅,汉语词语,拼音fāng yú,原指四方(东、南、西、北)与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后引申为地理空间与抽象概念的双重含义。其本义为方位总称,常见于古代文献指代疆域边界或边侧角落;衍生义涵盖思想局限、几何边角等维度,如明清学者用以比喻学术视野的狭隘。该词内涵兼具具体与抽象:地理层面既可指边疆(如《晋书》中“受任方隅”),亦描述建筑方位或区域边角;抽象层面则喻指认知局限(如“拘于一偏”),并在数学文献中涉及边角概念。历代典籍如《三国志》《清波杂志》等均展现其多义性。“方隅”最早见于《三国志》记载边疆事务,唐代白居易文牍延续地理指向,宋代扩展至建筑方位。明代徐渭突破空间限制用于抽象表达,清代学者侧重引申义应用,形成从具体方位到哲学概念的衍变脉络。

王洋(1087年-1154年),字符渤,东山阳人。原籍东牟(今山东蓬莱),省试第二名,宣和六年(1124年)甲辰科进士。绍兴元年(1131年),秘书省正字,历官校书郎、吏部员外郎、起居舍人,知制诰。晚年任鄱阳太守。因洪皓事被免职,改知邵武军,十七年,知饶州,不久罢官。隐居信州,住所有荷花,故自号王南池。二十三年十二卒。其子王易祖辑其文为《东牟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