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隅,汉语词语,拼音fāng yú,原指四方(东、南、西、北)与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后引申为地理空间与抽象概念的双重含义。其本义为方位总称,常见于古代文献指代疆域边界或边侧角落;衍生义涵盖思想局限、几何边角等维度,如明清学者用以比喻学术视野的狭隘。该词内涵兼具具体与抽象:地理层面既可指边疆(如《晋书》中“受任方隅”),亦描述建筑方位或区域边角;抽象层面则喻指认知局限(如“拘于一偏”),并在数学文献中涉及边角概念。历代典籍如《三国志》《清波杂志》等均展现其多义性。“方隅”最早见于《三国志》记载边疆事务,唐代白居易文牍延续地理指向,宋代扩展至建筑方位。明代徐渭突破空间限制用于抽象表达,清代学者侧重引申义应用,形成从具体方位到哲学概念的衍变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