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方隅的诗句(共1句)

方隅简介

方隅,汉语词语,拼音fāng yú,原指四方(东、南、西、北)与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后引申为地理空间与抽象概念的双重含义。其本义为方位总称,常见于古代文献指代疆域边界或边侧角落;衍生义涵盖思想局限、几何边角等维度,如明清学者用以比喻学术视野的狭隘。该词内涵兼具具体与抽象:地理层面既可指边疆(如《晋书》中“受任方隅”),亦描述建筑方位或区域边角;抽象层面则喻指认知局限(如“拘于一偏”),并在数学文献中涉及边角概念。历代典籍如《三国志》《清波杂志》等均展现其多义性。“方隅”最早见于《三国志》记载边疆事务,唐代白居易文牍延续地理指向,宋代扩展至建筑方位。明代徐渭突破空间限制用于抽象表达,清代学者侧重引申义应用,形成从具体方位到哲学概念的衍变脉络。

杜甫的诗词曲代表作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