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虫简介

“雕虫”是汉语中对微小技艺的代称,原指古代篆刻中的虫书、刻符等字体书写技法,后引申为雕章琢句或微不足道的技能。该词出自汉代扬雄《法言·吾子篇》“童子雕虫篆刻”之语,用以批评辞赋创作重形式轻讽谏。

“虫”实为秦代“秦书八体”中的虫书,与刻符同为学童习字内容,因技法繁琐实用有限渐成小技代称。扬雄以“壮夫不为”奠定其轻视技艺的基调,后衍生出文学创作的自谦用法。近代学者王力以“龙虫并雕”比喻学术与通俗创作并行,赋予新解。

“雕虫”起源与秦汉文字制度密切相关,《说文解字》载秦代八体包含虫书、刻符等技艺性字体,汉代学童需掌握这些技能方可入仕。该典故经六朝至明清文沿用,形成“雕虫小技”等成语,成为汉语中微末技艺的典型喻体。

缪公恩·雕虫的诗句(共1句)

缪公恩(1756-1841),汉军正白旗,沈阳人。原名公俨,字立庄,号楳澥,别号兰皋。缪公恩家世代为官,曾随父亲宦游江南近20年,饱受江南文化的濡染,喜交文人雅士。北归盛京后,即以诗自娱。他50岁时出任盛京礼部右翼官学助教,后主讲沈阳萃升书院,培养了一批有名的文人。在沈阳书院留学的朝鲜国学生,学成归国后多在朝鲜文人中享有威望,仍念念不忘缪公恩的教诲之恩。朝鲜贡使到沈阳有不识缪兰皋先生者,则引为缺憾。缪公恩的诗作编入《梦鹤轩梅澥诗抄》,收诗两千八百余首。可惜收到《辽海丛书》中时仅存四卷六百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