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虫简介

“雕虫”是汉语中对微小技艺的代称,原指古代篆刻中的虫书、刻符等字体书写技法,后引申为雕章琢句或微不足道的技能。该词出自汉代扬雄《法言·吾子篇》“童子雕虫篆刻”之语,用以批评辞赋创作重形式轻讽谏。

“虫”实为秦代“秦书八体”中的虫书,与刻符同为学童习字内容,因技法繁琐实用有限渐成小技代称。扬雄以“壮夫不为”奠定其轻视技艺的基调,后衍生出文学创作的自谦用法。近代学者王力以“龙虫并雕”比喻学术与通俗创作并行,赋予新解。

“雕虫”起源与秦汉文字制度密切相关,《说文解字》载秦代八体包含虫书、刻符等技艺性字体,汉代学童需掌握这些技能方可入仕。该典故经六朝至明清文沿用,形成“雕虫小技”等成语,成为汉语中微末技艺的典型喻体。

顾璘·雕虫的诗句(共1句)

顾璘的诗词曲代表作

顾璘(1476~1545)明代官员、文学家。字华玉,号东桥居士,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寓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有知人鉴。弘治间进士,授广平知县,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少有才名,以诗著称于时,与其同里陈沂、王韦号称“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其曾评注杨士弘《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