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简介

“春光”是汉语常用词汇,拼音为chūn guāng,本义指春季的自然景致,后衍生出时序、情感、神态等多重抽象含义。作为名词,既可描述草木复苏的春日景象,也可喻指青春年华或男女情思;作形容词时,多用以形容和悦的面容。

该词内涵丰富:南北朝歌已用其直指自然光,如吴孜《春闺怨》中“春光太无意”的拟人化描摹;唐宋时期扩展至时序与韶华意象,如杨万里“轿中只好看春光”的日常化书写;明清戏曲进一步赋予其隐秘情思的隐喻,如洪升长生殿》以“春光漏泄”暗示私情;现代文学则延续其对自然意象的书写,如毛泽东“胜似春光”的创新表达。

语义演变贯穿文学史:南朝确立其自然景致本义,唐宋拓展时间维度,明清强化情感隐喻,现代侧重诗意升华。历代文人在不同语境中不断重塑其文化意涵,使其成为承载春日意象的核心词汇。

文征明·春光的诗句(共2句)

文征明的诗词曲代表作
文征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贤德而聘请他,文征明托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为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任官不久便辞官归乡。留有《甫田集》。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