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简介

春分,也称“升分”(外文名:Vernal equinox),古时又称“日中”“日分”“仲春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卯,太阳黄经达0°,于每年公历3月19-22日交节。

春分的“分”有两个含义,一是“季节平分”,传统以立春立夏之间为春季,而春分日正处于两个节气之中,正好平分了春季;另一含义是“昼夜平分”,在春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由赤道继续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南半球与之相反。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天气温暖、阳光明媚、雨水充沛。春分后中国除青藏高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北部外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春分是中国的农历节气,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这个节气,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春分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礼》中的记载,而在《尚书》、《诗经》等古籍中也都有关于春分的描述。

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春分对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春分之后正式迎来了播种的旺季,各种农作物开始生长,动植物复苏。春分节气有一些民俗活动,比如踏青、春祭等;民间有放筝、吃春菜、立蛋等俗。

魏了翁·关于春分的诗句(共1句)

魏了翁的诗词曲代表作

魏了翁(1178年—1237年),字华父,号鹤,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
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历任国子正、武学博士、试学士院,以阻开边之议忤韩侂胄,改秘书省正字,出知嘉定府。史弥远当国,力辞召命。起知汉州、眉州。嘉定四年(1211年),擢潼川路提点刑狱,历知遂宁府、泸州府、潼川府。嘉定十五年(1222年),召为兵部郎中,累迁秘书监、起居舍人。宝庆元年(1225年),遭诬陷后黜至靖州居住。绍定五年(1232年),起为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端平元年(1234年),召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以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之职督视江淮京湖军
嘉熙元年(1237年),魏了翁去世,年六十。获赠太师、秦国公,谥号“文靖”。
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