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简介

宠辱是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语,指荣宠与耻辱的并称。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宠辱偕忘”的文学用例,体现古代文人对进退得失的超然态度。在传统哲学体系中,道家思想将‘宠辱不惊’视为修心境界,强调对外界评价保持恒定心境。

其语义内涵在成语应用中得以延伸,如“宠辱不惊”形容对得失处之泰然,“钟鼎林俱合命”则表明不同境遇下对待荣辱的豁达态度。作为高频使用的汉语词汇,其构词形式稳定,在古今文学作品中保持核心语义传承。

范仲淹·宠辱的诗句(共1句)

范仲淹的诗词曲代表作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仁宗时,担任右司谏。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庆历三年(1043年)富弼、韩琦等人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建议。历时仅一年。后因为遭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于邓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间,设立义庄,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