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迟简介

“迟迟”是汉语词汇,拼音为chí chí,繁体写作“遟遟”,基本义指行动或结果因时间长久而延后,亦含舒缓、依恋等意涵,常见于描述拖延、徐缓或迟疑的状态。

该词在古籍中呈现多重语义:《诗经》以“行道迟迟”刻步履缓慢,“春日迟迟”描绘春光和煦,《礼记》中“威仪迟迟”形容仪态从容,陶潜作则借其传递眷恋之情。

“迟迟”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如《诗经》《楚辞》。《尔雅·释训》训为“徐也”,奠定其缓慢之义。唐宋诗词多用于渲染时间绵延(如来鹄“慷慨步迟迟”),元明戏曲小说进一步强化其表拖延的功能(如《东周列国志》)。经演变,该词衍生出逾十种释义,成为汉语中兼具时间性与情感张力的多义词。

范质·迟迟的诗句(共1句)

范质的诗词曲代表作

范质(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邢台市威县)人。五代后周时期至北宋初年宰相。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登进士第,官至户部侍郎。后周建立后,历任兵部侍郎、枢密副使等职。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病危,托孤于范质等人。获封萧国公。乾德元年(963年),封鲁国公。次年罢相。同年九去世,获赠中书令。范质曾主持编定后周的《显德刑律统类》,宋代第一部法典《宋刑统》直接来源于此法典。著有《范鲁公集》、《五代通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