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春简介

残春,汉语词汇,拼音为cán chūn,注音ㄘㄢˊㄔㄨㄣ,繁体写作“殘春”,指春天将尽的时节。该词常用于古典文学作品,通过描绘落花微雨暮春景物,寄托惜春之情或人生感慨。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湖上招客送春泛舟》中写下“欲送残春招伴”,元稹岳阳楼》有“怅望残春万般意”之句,韩偓《残春旅舍》则以“旅舍残春宿雨晴”营造晚春意境。宋代李清照庆清朝慢》用“独占残春”形容芍药白玉蟾《残春》七绝则以“尚有青苔一片”展现春末余韵。清代姚燮《春江曲》中的“飞流水近残春”延续了这一意象。

该词汇在近现代文学中仍被沿用,郭沫若作品《残春》与鲁迅《肥皂》均以“残春”为意象进行创作。

杜甫·残春的诗句(共2句)

杜甫的诗词曲代表作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