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是汉语词汇中表述边疆防御体系的核心概念,指代国家边界上的重要战略关卡。其词义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南越王赵佗曾上书请求"除边关",体现早期边疆关隘的军事功能。南北朝时期陈后主《雨雪曲》通过"边关地籁吟"的描写展现戍边环境特征,明代冯梦龙《双雄记》则以"邉关"异体字形式记录该词汇。现代语境中,该词既保留战略要地的地理属性,也在文艺作品中形成文化意象,如《出塞》的"秦汉边关"与《军城早秋》的"汉关"均借指边疆防御体系。
皇甫汸(1497-1582),明嘉靖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子循,号百泉、百泉子,斋名浩歌亭。明朝官员,诗人。兄弟排行第三,七岁能诗,又工书法,嘉靖八年(1529)进士,以吏部郎中左迁大名通判,官工部主事,因监运陵石迟缓,贬为黄州推官。迁南京稽勋郎中,再贬开州同知,量移处州同知,擢云南佥事,以计典论黜。浮沉不废吟咏,与皇甫冲(字子浚)、皇甫涍(字子安)、皇甫濂(字子约)为四兄弟,人称“皇甫四杰”。时吴人有云:“前有四皇,后有三张。”汸和易,近声色,好狎游。于兄弟中最老寿,年八十乃卒。
关注微信公众号后,回复任何感兴趣的古典关键字可立即获得相关信息~
关注公众号,发送消息查询诗词精选诗词每日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