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刀"在汉语中泛指稀有珍贵的战刀,典籍记载中的典型代表有《春秋谷梁传》提及的孟劳宝刀、《三国演义》黄忠所用兵器等。该词语通过"宝"修饰"刀"的构词方式,强调其作为武器的稀缺性与工艺价值。在成语"宝刀不老"中,既保留着实体兵器的本义,又衍生出象征能力持久的喻义。历代文献记录的百辟宝刀、赤刀等名器,印证了该词在传统文化中的实物载体功能。
何景明(1483年8月6日—1521年8月5日),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墓地在今信阳师范学院大复山。
关注微信公众号后,回复任何感兴趣的古典关键字可立即获得相关信息~
关注公众号,发送消息查询诗词精选诗词每日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