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国子曰秦破马服君之师》

  国子曰:“秦破服君之师,围邯郸。齐、魏亦佐秦伐邯郸,齐取淄鼠,魏取伊是。公子无忌为天下循便计,杀晋鄙,率魏兵以救邯郸之围,使秦弗有而失天下。是齐入于魏而救邯郸之功也。安邑者,魏之柱国也;晋阳者,赵之柱国也;鄢郢者,楚之柱国也。故三国欲与秦壤界,秦伐魏取安邑,伐赵取晋阳,伐楚取鄢郢矣。福三国之君,兼二周之地,举韩氏取其地,且天下之半。今又劫赵、魏,疏中国,封卫之东野,兼魏之河南,绝赵之东阳,则赵、魏亦危矣。赵、魏危,则非齐之利也。韩、魏、赵、楚之志,恐秦兼天下而臣其君,故专兵一志以逆秦。三国之于秦壤界而患急,齐不与秦壤界而患缓。是以天下之势,不得不事齐也。故秦得齐,则权重于中国;赵、魏、楚得齐,则足以敌秦。故秦、赵、魏得齐者重,失齐者轻。齐有此势,不能以重于天下者何也?其用者过也。”

《战国策·国子曰秦破马服君之师》翻译及注释

  国子说:“秦国打败服君赵括的军队,包围了邯郸。齐国、魏国也帮助秦国进攻邯郸,齐围攻占淄鼠,魏国攻占伊是。魏国公子无忌为天下设下妙计,杀死将军晋鄙,率领魏国军队去解救邯郸之围。使秦国不能占领邯郸而且失去天下民心。这就是齐兵侵入魏国造成无忌救援邯郸的大功。安邑是魏国的都城;晋阳是赵国的都城;鄢郢是楚国的都城。本来三国和秦国接壤,如果秦国进攻魏国,就会夺取安邑,进攻赵国,就会夺取晋阳,进攻楚国,就会夺取鄢郢。逼迫三国君主,兼并东西周的土地,攻占韩国夺取它的土地,秦国将要夺取天下的一半土地了。如今又强取赵国、魏国,疏远中原各国的邦交,割取卫国的东部领土,兼并魏国的河南,断绝赵国的东阳,那么赵国、魏国也就危险了。赵国、魏国处于危险境地,那并不是齐国的利益。韩国、魏国、赵国、楚国的意思,是害怕秦国兼并天下而使它们的君主称臣,所以专意用兵抗拒秦兵。三国与秦国接界祸患就迅速,齐国不与秦国接界祸患就迟缓。因此根据天下局势看来,诸侯不得不事奉齐国。如果秦国得到齐国的支持,那么它的权势在中原将得到重视;赵国、魏国、楚国得到齐国的支持,那么完全可以抵御秦国。所以秦国、赵国、魏国谁得到齐国的支持,就会得到诸侯的重视,失掉齐国的支持就会受到诸侯的轻视。齐国既然占有这样好的形势,却不能在天下得到重视是什么原因?大概是用的计策错了。”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畔经离道之书”。“《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