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犀武败于伊阙》

  犀武败于伊阙,周君之魏求救,魏王以上党之急辞之。周君反,见梁囿而乐之也。綦母恢谓周君曰:“温囿不下此,而又近。臣能为君取之。”反见魏王,王曰:“周君怨寡人乎?”对曰:“不怨,且谁怨王?臣为王有患也。周君,谋主也。而设以国为王扞秦,而王无之扞也。臣见其必以国事秦也,秦悉塞外之兵,与周之众,以攻南阳,而两上党绝矣。”魏王曰:“然则奈何?”綦母恢曰:“周君形不小利,事秦而好小利。今王许戍三万人与温囿,周君得以为辞于父兄百姓,而利温囿以为乐,必不合于秦。臣尝闻温囿之利,岁八十金,君得温囿,其以事王者,岁百二十金,是上党每患而赢四十金。”魏王因使孟卯致温囿周君而许之戍也。

《战国策·犀武败于伊阙》翻译及注释

  秦将白起在伊阙把魏将犀武打败了,转而进攻西周,周君到魏国去求救,魏王以上党形势紧急相推辞。周君在返回途中,看见了魏国的梁囿心里很高兴。大臣綦母恢对周君说:“温囤并不比粱囿差,而且又靠近我们西周。我能替君王得到它。”綦母恢返回去见魏王,魏王说:“周君怨恨我吧?”綦母恢回答说:“他不怨恨您。又有谁怨恨大王呢?我真为大王忧虑哩。周天子是天下的谋主。他用全国的力量为您抵御秦国,而大王却没有抗敌的表示。我看他势必要把整个国家交给秦国了,如果秦国把塞外全部兵力,加上西周的民众,统统用来攻打南阳,韩、魏的两个上党就断绝交通了。”魏王说:“既然这样那该怎么办呢?”綦母恢说:“周君处于不利形势,事奉秦国是为了贪图小利。现在大王如果允许出三万人去为他戍边,再送给他温囿,周君就可以以此为说辞面对父兄百姓,他们会以占有温囿为幸事,一定不会与秦国联合。我曾听说温囿的收入,每年是八十金,周君得到温囿,他每年可以事奉大王一百二十金,这样上党就没有祸患而您可赢利四十金。”魏王于是派孟卯把温囿送给周君,并且答应为他驻守边境。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畔经离道之书”。“《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