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第三十三出·会狱》

  乙酉三

  【梅花引】(生敝衣愁容上)宫槐古树阅沧田,挂寒烟,倚颓垣。末后春风,才绿到幽院。两个知心常步影,说新恨,向谁借钱。

  小生侯方域,被逮狱中,已经半月。只因证据无人,暂羁候审,幸亏故人联床,颇不寂寞。你看月色过墙,照的槐影迷离,不免虚庭一步。

  【忒忒令】碧沉沉月明满天,悽惨惨哭声一片,墙角新鬼带血来分辩。我与他死同仇,生同冤,黑狱里,半作白眼。

  独立多时,忽然毛发直竖,好怕人也。待俺唤醒陈、吴两兄,大家闲话。(唤介)定兄醒来。
  (又唤介)次兄睡熟了么?
  (末、小生揉眼出介)

  【尹令】(末)这时月高斗转,为何独行空院,闲将露痕踏遍。(小生)愁怀且捐,万语千言望谁怜。

  (见介)侯兄怎的还不安歇?
  (生)我想大家在这黑狱之中,三春莺,半点不见;只有明月一轮,还来相照,岂可舍之而睡。
  (末)是,是,同去步月一回。
  (行介)

  【品令】(生)冤声满狱,鎯铛夜徽缠。三人步月,身轻若飞仙。闲消自遣,莫说文章贱。从来豪杰,都向此中磨炼。似在棘围锁院,分帘校赋篇。

  (丑扮敬亭杻锁上)戎不知何处避,贤豪半向此中来。我柳敬亭,被拿入狱,破题儿第一夜,便觉难过。(叹介)嗳!方才睡下,又要出恭;这个裙带儿没人解,好苦也。(作蹲地听介)那边有人说话,像是侯相公声音,待我看来。(起看,惊介)竟是侯相公。(唤介)你是侯相公么?
  (生惊认介)原来是柳敬亭。
  (末、小生)柳敬亭为何也到此中?
  (丑认介)陈相公、吴相公怎么都在里边?(举手介)阿弥陀佛!这也算 “佛殿奇逢”了。
  (生)难得难得!大家坐地谈谈。
  (同坐介)

  【豆叶黄】(合)便他乡遇故,不算奇缘。这墙隔着万重深,撞见旧时亲眷。浑忘身累,笑看月圆。却也似武陵桃洞,却也似武陵桃洞;有避乱秦人,同话渔

  (生)且问敬老,你犯了何罪,杻锁连身,如此苦楚。
  (丑)老汉不曾犯罪。只因相公被逮入狱,苏昆生远赴宁南,恳求解救。那左帅果然大怒,连夜修本参着、阮,又发了檄文一道,托俺传来,随后要发兵进讨。、阮害怕,自然放出相公去的。

  【玉交枝】宁南兵变,料无人能将檄传;探汤蹈火咱情愿,也只为文士遭谴。白头志高穷更坚,浑身枷锁吾何怨;助将军除暴解冤,助将军除暴解冤。

  (生)竟不知敬亭吃亏,乃小生所累。昆生远去求救,益发难得。可感,可感!
  (末)虽如此说,只怕左兵一来,我辈倒不能苟全性命。
  (小生)正是,宁南不学无术,如何收救。
  (皆长吁介)
  (净扮狱官执手牌,杂扮校尉四人点灯提绳急上)
  (净)四壁冤魂满,三更狱吏尊。刑部要人,明早处决,快去绑来。
  (杂)该绑那个?
  (净)牌上有名。
  (看介)逆党二名,周镳、縯祚。
  (杂执灯照生、末、小生、丑面介)不是,不是!
  (净喝介)你们无干的,各自躲开。
  (净领杂急下)
  (末悄问介)绑那个?
  (小生)听说要绑周镳、雷縯祚。
  (生)吓死俺也。
  (丑)我们等着瞧瞧。
  (净执牌前行,杂背绑二人,赤身披发,急拉下)
  (生看呆介)
  (末)果然是周仲驭、雷介公他二位。
  (小生)这是我们的榜样了。

  【江儿水】(生)演着明夷卦,事尽翻,正人惨害天倾陷。片纸飞来无人见,三更缚去加刑典,教俺心惊胆颤。(合)黑地昏天,这样收场难免。

  (生问丑介)我且问你,外边还有甚么新闻?
  (丑)我来的仓卒,不曾打听,只见校尉纷纷拿人。
  (末、小生问介)还拿那个?
  (丑)听说要拿巡按黄澍,督抚袁继咸,大锦衣张薇;还有几个公子秀才,想不起了!
  (生)你想一想?
  (丑想介)人多着哩。只记得几个相熟的,有冒襄方以智、刘城、沈寿民、沈士柱、杨廷枢。
  (末)有这许多。
  (小生)俺这里边,将来成一个大文会了。
  (生)倒也有趣。

  【川拨棹】囹圄里,竟是瀛洲翰苑。一幅文会图悬,画一幅文会图悬,避红尘一群谪仙。(合)赏春月,同听鹃,感秋,同咏

  (丑)三位相公,宿在那一号里?
  (生)都在 “荒”字号里。
  (末)敬老羁在那里?
  (丑)就在这后面 “藏”字号里。
  (小生)前后相近,倒好早晚谈谈。
  (生)我们还是软监,敬老竟似重囚了。
  (丑)阿弥陀佛!免了上柙床,就算好的狠哩。(作势介)

  【意不尽】高拱手碍不了礼数周全,曲肱儿枕头稳便。只愁今夜里,少一个长爪麻姑搔背眠。

  (丑)相逢真似岛中仙,(末)隔绝涛路八千;
  (小生)地僻偏宜人啸傲,(生)天空不碍月团圆

桃花扇简介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完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刊成初版。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