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方·胃腑脉论第一》

  (论一首)

  论曰∶胃腑者,主脾也。口唇者,是其候也。脾合气于胃,胃者水谷之腑也。号仓库守内啬吏,重二斤十四两。迂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广 大颈张胸,五谷乃容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剽悍滑疾下焦下溉泄诸小肠。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满更虚。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精气也。五脏不足调于胃,故肠胃之中,当留谷二斗四升,水一斗一升,故人一日再至后(《甲乙》作圊),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故平人不饮不食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七日而死矣。

  右手关上阳绝者,无胃脉也。若吞酸头痛胃中有冷,刺足太阴治阴,在足大趾本节后一寸。

  右手关上阳实者,胃实也。若肠中伏伏(一作幅幅)不思食,得食不能消,刺足阳明治阳,在足上动脉。脉浮而芤,浮则为阳,芤则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趺阳脉浮大者,此胃家微虚烦。圊必日再行,动作头痛重热气朝者属胃。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髀痛病先发于胃,胀满五日之肾,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上之心脾,心痛闭塞不通,身痛体重(《灵枢》∶上之心),三日不已死。冬半后,夏日 。

  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下取三里。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抑而刺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

  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胃疟令人旦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热则能食,脾前受病移于胃,脾咳不已,呕吐长虫。

  厥气客于胃,则梦饮食。

  诊得胃脉病形何如?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脾应肉 ,肉 坚大者胃浓。肉 么者胃薄。肉 小而么者胃不坚。肉 不称其身者胃下,胃下者脘约。肉 不坚者胃缓。肉 无小果累标紧者胃急。肉 多小果累者胃结,胃结者,胃上脘约不利。

  扁鹊∶足太阴与阳明为表里,脾胃若病实,则伤热,热则引水浆常渴。虚则伤寒,寒则苦饥常痛。发于风水,其根在胃,先从四肢起,腹满大,通身肿。(方见治水篇中。

  胃绝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舌肿,溺血,大便赤泄。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 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也。

  是动则病凄凄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KT 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动欲独闭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 唇紧,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 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 ,胃中寒则胀满。盛者则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千金方简介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与现代医学按系统分类有相似之处;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因此,《千金要方》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千金要方》还流传至国外,产生了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