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宋词史上,能比较完整地表现出自我一生行藏出处、心态情感变化的,除
朱敦儒之外,就只有后来的
辛弃疾。
苏轼作为新词
风的开拓者,虽然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
抒情自我化的方向,但他还没有将自我完整的
人生历程和整个精神世界写进词中(另一半写在人的诗里),
诗词的表现功能还有所区分--词多言情,诗多言志和叙事。
李清照也恪守这种惯例。朱敦儒则进一步发挥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不仅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而且以词表现社会现实,诗词的功能初步合一,从而给后来的辛派词人以更直接的启迪和影响。
辛弃疾《
念奴娇》词就明确说是“效朱希真体”,
陆游年青时曾受知于朱敦儒,为人与作词都受朱敦儒的熏陶,他的名作《
卜算子·咏梅》即与朱敦儒的《卜算子》(古涧一枝梅)
风神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