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祯卿简介

徐祯卿的诗词曲代表作

徐祯卿(1479-1511年),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扬州树树”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徐祯卿诗学思想

  徐祯卿的思想。其思想仍依其生平分为两个时期,其前期对儒、佛、道、文学等兼收并蓄,体现出一种大体符合吴中地域的知识杂进性特征;后期大体可以王阳明所说的“学凡三变”来勾勒其思想的转变轨迹。“末世论”思想是徐祯卿对时代特征的一种概念性把握,也是其思想的一个基础起点,徐氏对文学复古的倡导、一生潜心“玄学”等都与其欲拯救“末世”的意图相关。徐祯卿的思想历程是与整个时代结合在一起的,每一次转变大都体现了其精神结构的转换,从时间来看,徐祯卿是七子典范作家中较早由文学转入道学,又最早转向心学之人。《谈艺录》与徐祯卿的诗学理论。《谈艺录》是徐祯卿的诗学理论专著,其诗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在“复古”观念的观照之下,以“情”为核心带动“气”、“声”、“辞”、“韵”、“思”等诸理论要素的诗论体系。其时的社会政治、思想潮流以及吴中文人的文化复古思潮、感受主义与审美主义的膨胀均为徐祯卿“主情”、“复古”观念的产生提供了极有利的环境。“因情立格”说则是徐氏对情感与格调的相互关系所作的探索,为复古派提供了一个学习汉魏古诗的基本途径。徐祯卿吴中时期的诗歌与吴中地域性因素的关系。徐祯卿早期的习诗系统为六朝、中唐白居易刘禹锡,又兼以晚唐,诗歌以“情深”为主要特征,格哀婉清丽,诗中涌动的“愁绪”及对意象系统的选择形成其感伤化的诗境。徐祯卿前期诗歌主要是融入吴中一脉,具有很强的吴中地域性,但又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特别是对“情”的吟咏与张扬在吴中“主意”的诗坛环境中显得尤为突出,同时也成为其入京后加入复古主义阵营的前在因由之一(另一主要因由则是其复古主张)。徐祯卿与李梦阳等七子盟友的交往与转变。相对而言,在七子盟友中徐氏与李梦阳往来密切,特相友善,与边贡、南京作家群中的朱应登、顾璘亦交往颇多且情谊深厚,与何景明也有往来及诗歌酬赠,但相聚时日极短,而其与王廷相、康海、王九思、郑善夫等人交往的记载不多。关于徐祯卿后期诗歌观念的转变问题,本文主张其诗学观念在后期并没有发生大的转变,只是因指导其后期诗歌创作的观念由吴中习转向复古理论,才导致习诗系统改趋汉、魏,诗歌内容、艺术特征等也发生转变,但同时也保留了前期情深、清丽等特征。可以说徐祯卿的后期诗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风的交融。李、徐论辩及二人诗学思想辨析。在前七子复古运动史上,徐、李二人之间发生了一次诗学理论上的论辩,本文对论辩的具体时间、起因、过程以及论辨的态度、结果等做了比较细致的考察。李、徐二人的诗学观念在“复古”、“主情”等基本主张方面是一致的,‘但在次一级层次上还是有些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根深蒂固,始终存在,如在“复古”观念方面,二人对具体的复古统序、复古范型内部要素的选择等还存在一些差别。

徐祯卿的诗词

  • 1.《灵隐寺赠静公明朝·徐祯卿 闻有千年寺,长松信许深。冲虚半楼阁,落日更登临。舟楫窗中小,藤萝天际阴。江流明暮霭,石涧响空林。蟠据雄都会,风烟异古今。幽真余有慕,诗义尔能寻。云翼无言健,渊...
  • 2.《观田魏二廷尉射歌明朝·徐祯卿魏子手挽高丽弓,气满两石开青虹。田郎亦自号猛手,谈笑弯弓自裹肘。秋风系马古原下,合耦翩翩习步射。眼中何有百步的,强干惯使千年柘。共惊二子手法利,突如流星中如树。...
  • 3.《寄题泸州韩道人霞外山居·霞岭新刊处明朝·徐祯卿 霞岭新刊处,由来古洞天。仙人炼金液,蜕此百馀年。其事竟莫述,丹书空秘玄。忽有飞霞子,诛茅卧紫烟。虚府澄物滓,灵根归自然。苍龙守神室,白虎伏阶前。游心碧海外,高...
  • 4.《闻庭实上计不与怅然有怀明朝·徐祯卿 轺车十月四方来,奈尔辞天独未回。远在荆南淹蜀盗,祇从极北望燕台。子山涕泪秋难尽,杜甫干戈老更催。牢落梅花江阁迥,肯
查看徐祯卿所有诗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