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度简介

裴度的诗词曲代表作

裴度(765年-839年421日),字中立,汉族,河东闻喜(今西闻喜东北)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裴度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为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唐宪宗时累迁御史中丞。他支持宪宗削藩,因而与宰相武元衡均遇刺,武元衡遇害,裴度亦伤首。旋即代武元衡为相。后亲自出镇,督统诸将平定淮西之乱,以功封晋国公,世称“裴晋公”。此后历仕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数度出镇拜相。晚年随世俗沉浮,以求避祸,官终中书令。开成四年(839年)去世,年七十五。获赠太傅,谥号“文忠”。会昌元年(846年)加赠太师,后配享宪宗庙廷。
裴度坚持正道,辅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为将相二十余年,荐引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颜、李愬等名将,还保护刘禹锡等人。史称其“出入中外,以身系国之安危、时之轻重者二十年”,被时人比作郭子仪
在文学上,裴度主张“不诡其词而词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反对在古文写作上追求奇诡。他对文士多所提掖,颇受时人敬重。晚年留守东都时,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唱酬甚密,为洛阳文事活动的中心人物。有文集二卷,《全唐文》及《全唐诗》等录其文。

裴度家庭成员

曾祖

  裴寘

祖父

  裴有邻,曾任濮州濮阳县令。

父亲

  裴溆,曾任河南府渑池县丞。

儿子

  据《新旧唐书》本传载:裴度有子五人:裴识、裴撰、裴让、裴谂、裴议,其中以裴识、裴谂最有名,史称“兄弟并列方镇,时人荣之”。

  裴识,长子,字通理,以荫授上柱国,袭爵晋国公,历任六镇节度使,官至检校尚书右仆射。卒赠司空,谥号昭。

  裴撰,次子,字宜业,长庆元年(821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工部侍郎。

  裴让,三子,初任京光府参军,太和(827年─835年)年间随裴度镇襄阳。

  裴谂,四子,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黄巢之乱时遇害。

  裴议,五子,生平不详。

  但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裴度有七子,分别为裴让、裴诩、裴谂、裴调、裴识、裴諴、裴让。

孙子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裴度有孙六人,其中裴识二子名阙。

  裴造,裴议之子。

  裴沼,字化龙,裴谂之子。

  裴光鼎,字德原,裴諴之子。

  裴禹昌,字圣规,裴让之子。

曾孙

  裴纯懿,裴识之孙,官至掌书记。

裴度的诗词

查看裴度所有诗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