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简介

李渔的诗词曲代表作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省兰溪市夏李村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 自幼聪颖,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曾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一生著述丰富,著有《笠翁十种曲》(含《筝误》)《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五百多万字。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谱》等,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

李渔李氏家班

  李渔心怀两个愿望,一是早生儿子,二是创办家班。五十得子使他满足了前一愿望,而后一愿望仍然没有影子,直到康熙五年(1666)才有了机会。这一年,56岁的他应朋友之邀,由北京前往陕西、甘肃游历,先后在临汾、兰州得到颇具艺术天赋的乔、王二姬。

  独具艺韵的二姬的到来,再配以其他诸姬,一个初具规模的李氏家班就组建起来了。对戏曲一直情有独钟的李渔,他自任家班的教习和导演,上演自己创作和改编的剧本。他以芥子园为根据地,带领家班四出游历、演剧,“全国九州,历其六七”,不辞辛劳,赴全国各地巡回演出。由于有乔、王二姬的出色演员以及李渔这样的好编剧、好导演,李氏家班红遍了大江南北,影响波及大半个中国。李渔每到一处,都以戏会友,备受戏曲名流们的欢迎。金陵芥子园、苏州百巷的李渔寓所,都曾是当时戏曲名流交流艺术的场所。李渔曾在芥子园戏台上题有楹联曰:“休萦俗事催霜鬓;且制新歌付儿。”儿便是乔姬的爱称。每逢年节生辰喜日,赏之时,或宾朋兴会之际,必在园中演剧为乐,有时还请不太俗陋的邻人前来观看。康熙十年(1671)端午节前后,李渔两次带家班在百花巷演出经他改编的《明珠记·煎》等剧,并与著名戏剧家尤侗、著名人余怀等一同观演,共同切磋。往往是间上演,曲未终而东方已白,兴致昂然,意犹未尽。李渔有诗记载:“更衣正待演无双,报道新曦映绿窗。佳兴未阑憎夜短,教人饮恨扑残缸。”

  家班作为李渔自己的实验剧团,使他在戏曲创作、导演、演出等实践活动中如得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家班不仅成为李渔谋生手段之一,而且在普及戏曲文化,推动昆曲发展上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可就在李氏家班声誉鹊起、蜚声内的时候,一场变故发生了,康熙十二年(1672),年方19岁的家班台柱乔姬因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祸不单行,第二年,家班的另一台柱,也是正19岁的王姬又因病撒手西归。这对李渔的戏曲活动事业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家班从此一蹶不振,渐次瓦解。

李渔的诗词

  • 1.《夏寒不雨为楚人忧岁清朝·李渔 江风五月尚飕飕,疑是生寒应麦秋。暑雨不多难望岁,密云虽布转增忧。四方丰歉觇三楚,两载饥寒遍九州。民命久悬仓廪绝,问天何事苦为仇?
  • 2.《甲申纪乱清朝·李渔 昔见杜甫诗,多纪乱离事。感怀杂悲凄,令人减幽思。窃谓言者过,岂其遂如是。及我遭兵戎,抢攘尽奇致。犹觉杜诗略,十不及三四。请为杜拾遗,再补十之二。有诗不忍尽,恐...
  • 3.《清明前一日清朝·李渔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荒垅关山隔,凭谁寄纸钱?
  • 4.《军兴三异歌为督师李邺园先生作清朝·李渔 年来世事如狂澜,谭文容易谭兵难。儒臣动云娴武略,一夫攘臂心先寒。武定先生文进士,平时不喜谈戎事。立朝功业尽文章,诵读无惭酬所志。一旦宣威拥节旄,到时贼炽民啼号...
查看李渔所有诗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