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频简介

李频的诗词曲代表作
李频(约818年——约876年),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林西人,唐代后期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穆君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池中落异。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

李频生平

  李频(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在任武功令时,当地强暴横行,他针对时弊,查明地方恶霸实情,陈报上司,予以严惩。适遇荒年,遂开仓赈济,并进而教育百姓开发水利,引水灌田,使粮食丰收,人民安居乐业。善政传闻唐室,懿宗给予嘉许,后升侍御史,调都官员外郎。乾符年间上表自荐,请任建州刺史。当时正值黄巢起义军从浙江衢州开山700里过建州,又因唐王朝宦官擅权,藩镇割据,盗贼四起,县政不治,建州局势相当混乱。李频到任后,首先宣布政教条例,严肃官规,惩办盗贼,礼与法相提并行,使建州社会得以安定,民生安宁。

  李频初到建州时,曾有《之任建安渌溪亭偶作二首》诗:“入境当春务,农事正殷。逢溪难饮,度岭更劳人。想取烝黎泰,无过赋敛均。不知成政后,谁是得为邻”。足见李频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李频死后,建州父老将他卜葬在“县之永乐洲”。又念及李频生前甚爱梨山景,便在梨山建庙,用庙前大梨木刻成李频象,立在庙殿中,以供拜念。宋人有诗“建安梨岳老梨木,刻作唐朝建州牧”。庙今已荒废。

  李频整顿吏治,安定社会,发官仓赈济灾民,雇乡民疏通六门堰,按故道引水灌田。唐懿宗奖以绯衣、银,调京任侍御史,后升任都官员外郎。不久,任建州(今福建建瓯)刺史。频以礼法治下,深受百姓爱戴。后李频病死任内。建州百姓举城致哀,建梨岳庙以祀之。寿昌父老相与扶柩,归葬于永乐(今李家),并建都官祠以示纪念。

  天复年间(901~904),李频的儿子将父母棺柩运回家乡埋葬,途中遇战乱,无法运行,只好葬在昭武光泽的大乌洲。于是李频之后裔也就定居在光泽,今人称之为:“梨山李氏”。

李频的诗词

  • 1.《黔中罢职过峡州题田使君北楼唐朝·李频 巴中初去日,已遇使君留。及得寻东道,还陪上北楼。 江冲巫峡出,樯过洛宫收。好是从戎罢,看山觉自由。
  • 2.《送姚郜先辈赴汝州辟唐朝·李频 行李事寒天,东来聘礼全。州当定鼎处,人去偃戈年。 雷雨依嵩岭,桑麻接楚田。遥知清夜作,不是借戎篇。
  • 3.《秦原早望唐朝·李频 一忝乡书荐,长安未得回。年光逐渭水,春色上秦台。 燕掠平芜去,人冲细雨来。东风生故里,又过几花开。
  • 4.《送姚侍御充渭北掌书记唐朝·李频 北境烽烟急,南山战伐频。抚绥初易帅,参画尽须人。 书记才偏称,朝廷意更亲。绣衣行李日,绮陌别离尘。 报国将临虏,之藩不离秦。豸冠严在首,雄笔健随身。 饮...
查看李频所有诗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