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觏简介

李觏的诗词曲代表作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抚州资溪县高阜镇)人,是中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
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安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
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李觏无神论

  在有神论和宗教观念产生发展之后,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许多无神论者则从不同方面各个角度说明了鬼神的虚幻性,揭露了宗教神学的欺骗性和危害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统治的需要,唐宋以后的宗教神学和世俗迷信则愈演愈烈,而反对宗教神学和世俗迷信的斗争亦愈演愈烈,李觏在他的宇宙观的指导下对佛教道教的有神论以及各种世俗迷信等都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李觏以他的宇宙论、礼论为思想指导,从他的政治经济主张出发对佛教道教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无情的揭露,他用儒家的思想去批判佛教道教的学说,主张以儒家的礼教来代替佛教道教的宗教仪式,他从政治上经济上揭露佛教道教的危害性,说明佛教道教是祸国殃民的病根毒瘤,从而论证了根除佛教道教及其思想的必要性。

  他指出佛教道教叫人们出家,修身养性,身居名,脱离尘世,原理父母妻儿,不与亲人共同生活不对他们承担任何义务,这是违反“人之大伦”的行为,一个人从小就出家当和尚道士,不事君亲,不知父母,幼小是不知其害,长大了不知后悔,年老后不知所终,这既不符合人伦道德,又于自己不利,因此是十分可悲的。从人伦道德方面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佛教主张绝君亲,去其身,这既不符人伦道德要求又是好坏不分,是祸害自身与国家的行为。他批判了佛教宣扬不杀生的伪善性和危害性,他指出,事实上人们是不可能做到不杀生的,如人们饲养猪狗等家畜家禽是为了食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不惜其资去喂养家畜家禽正是有了人们的饲养才得以生存成长繁衍,不然就会绝种佛教以不杀生为道的说教是“夺人之食以饱无用之禽”这才是不仁之道。他批判了佛教宣传的有鬼论,灵魂转世论。佛教认为人死之后为鬼,灵魂是不死的,前世的因种下今世的果。今世的因种下世的果他们宣扬“三世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神不灭论和因果报应论,他驳斥了这些理论荒谬性,指出:佛教所宣扬的人死为鬼,因果报应是培养人们愚蠢性,是欺骗,是毫无道理的。他排斥佛道的理论根据是儒家思想他认为佛教道教的思想主张和儒家经典不相符合,用儒家的礼教排斥佛教道教的仪式,他指出由于对儒家的思想宣传不力,造成了佛教道教思想乘机而入,结果是儒学受到排斥,因此,他深责儒者的失职,失礼,而自己则反击佛教、道教的泛滥。

  李觏以他的富国安民,治国救民的政治经济思想,着重揭露了佛教、道教的危害性,佛教道教的危害很多很大,主要是:培养懒惰,造就罪恶,弃本逐末,崇尚奇货,浪费财物,耗尽人力。最终使国弱民贫,国乱民祸。

李觏的诗词

  • 1.《寄章友直宋朝·李觏人生何足贵,贵在天资秀。譬如沙石间,金玉岂常有。有才不善用,多为淫邪诱。嗟哉栋梁材,往往厄樵手。章子吾不识,美在众人口。如何材艺多,四十无所守。所守者何为,非贵...
  • 2.《论文宋朝·李觏 今人往往号能文,意熟辞陈未足云。若见江鱼须痛哭,腹中曾有屈原坟。
  • 3.《和育王十二题 其九 育王塔宋朝·李觏尝闻有为法,佛说如梦幻。胡然窣堵波,香花耀凡眼。
  • 4.《秋晚悲怀宋朝·李觏 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春水别来应到海,山松生命合经霜。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
查看李觏所有诗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