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云霄的诗句(共1句)

云霄简介

1.天际,高空。

《西京杂记》卷一:“齐首高唱,声彻云霄。”

南朝 宋 鲍照《拟行路难》诗之十三:“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

《儒林外史》第三十回:“歌声缥缈,直入云霄。”

瞿秋白《文艺杂著·那个城》:“那个城呢……高入云霄,接近那光华的太阳。”

2.泛指高远,深厚。

唐 武元衡《夜坐闻语寄严十少府》诗:“多负云霄志,生涯岁序侵。”

清 孙枝蔚《再至海陵访州守田雪龛》诗:“不重云霄义,那能来往频。”

3.喻指高位。

晋 陆云《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明明皇储,叡哲时招。奋厥河浒,矫足云霄。”

唐 杜甫《奉赠鲜于京兆》诗:“云霄今已逼,台衮更谁亲?”

明 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墓志铭》:“而诸孙济济,拭目云霄,继轨朱黻方来。”

元 张寿卿《红梨花》第一折:“你只说秀才无路上云霄,却不道文官把笔平天下。”

辛弃疾的诗词曲代表作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现存词600多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公元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