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简介

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时间为每年农历正十五。以古代历法而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说文解字》记载:“元,为始;宵,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名之为“元宵节”;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宋代以前,元宵节多称“元夜”、“元夕”、“上元”,而宋代以后的文献则多见“元宵”一词。

元宵节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关于它的起源说法很多,较有影响的是,源于汉武帝在正月上辛日燃灯祭祀太一神。所以,如果从西汉时期算起,它在中国已经绵延存在了两千多年。自汉代“太初历”制定颁行后,就已将正月十五确定为重大节日。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活动节期,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变化,明代十天,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

元宵节是一元复始、大地春回之日。国人历来重首尚新,各地以“闹”为主题的活动形式多样,既有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等民俗活动,也有舞龙灯、踩高跷等社火表演,表达着人们祈祷丰年的意愿。节令特色食品是“元宵”,又称“汤圆”,寓意团圆、美满。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已构成春节年俗的重要内容,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到正月十五的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元宵节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备受重视。2008年6月,元宵节民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宋褧·元宵节的诗句(共1句)

宋褧的诗词曲代表作

宋褧(1294-1346), 字显夫,大都宛平(今属北京市)人。泰定元年(1324)进士,授秘书监校书即,改翰林编修。后至元三年(1337)累官监察御史,出佥南宪,改西台都事,入为翰林待制,迁国子司业,擢翰林直学士,兼经筵讲官。卒赠范阳郡侯,谥文清。著有《燕石集》。延佑中,挟其所作歌,从其兄本(字诚夫)入京师,受到元明善、张养浩、蔡文渊、王士熙方等学者的慰荐。至治元年(1321),兄诚夫登进士第一,后三年(1324)显夫亦擢第,出于曹元用、虞集、孛术鲁翀之门,时士论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