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情简介

"怡情"是由"怡"与"情"构成的联合式汉语词汇,拼音为yí qíng,注音符号ㄧˊㄑㄧㄥˊ。该词最早见于《南齐书·孝义传·杜栖》,本义指通过特定活动使心情愉悦舒畅。作为汉语基础词汇,"怡情"可单独使用,更多见于"怡情悦性""怡情养性"等四字成语中。

在成语结构中,"怡情"常与描述心性修养的词汇搭配,形成承载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固定表达。例如《红楼梦》第十七回用"怡情悦性"形容陶冶性情的文章,茅盾在文艺评论中以"怡情养性"揭示士大夫的阅读目的。该词通过20余种四字格变体,构建起以"怡"为核心的语义网络。

吴筠·怡情的诗句(共1句)

吴筠的诗词曲代表作

吴筠,唐朝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字贞节。一作正节。性高鲠,少举儒子业,进士落第后隐居南阳倚帝。天宝初召至京师,请隶人道门。后入嵩山,师承冯齐整而受正一之法[1]。与当时文士李白等交往甚密。玄宗多次征召,应对皆名教世务,并以微言讽帝,深蒙赏赐。后被高力士谗言所伤,固辞还山。东游至会稽,大历十三年(778)卒于剡中。弟子私谥“宗元先生”。吴筠文集中有《服气》一篇,揭露服气者“不逾十年五年,身已亡矣”。同时他也抨击其他内修术,认为这些内修术只能促使人早死。服气理论在唐代也盛行一时,同时也遭受了巨大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