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简介

,作为一种传统娱乐品和文化象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指春天美丽的景物,也旧时指娼妓,而烟巷则指古代的青楼妓院。在现代语境中,烟花主要指的是燃放时能形成色彩、图案,并产生音响效果的产品,是节日庆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烟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庆祝节日、婚礼和其他重要场合增添喜庆气氛的方式,也是民间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烟花制作通过不同的金属化合物在燃烧时释放出各种颜色的光芒,创造视觉效果。此外,烟花还被赋予了驱邪避灾的意义,在历史上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连。

烟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存在“吞刀吐火”的节目以及“含吐火”的幻术表演,这可能是烟火的雏形;唐代,“火树”成为烟花的一个代名词。到了宋代,烟花已经成为节日庆祝的一部分,宫廷中施放烟火规模非常大,种类繁多。元末明初,记录了多种烟花的科学配方,显示了明代烟火业发展的迅速。明清两代,烟花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品种更加丰富多样,施放方法也变得更加复杂,包括扎架组合和合器施放法等。同时,来华传教士和旅行家也在他们的著作中多次赞美中国的烟火技术和燃放效果。

在中国,浏阳花炮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烟花广泛应用于艺术表演以及商业促销等多个领域。烟花爆竹的安全管理一直受到重视,各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燃放管控措施,以确保公众安全。

贯休·烟花的诗句(共1句)

贯休的诗词曲代表作

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僧、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大师”,赐以紫衣。
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