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喧"为汉语叠音词,具有多重语义。其一形容声音喧闹,南朝梁何逊《学古赠丘永嘉征还》诗"喧喧动四隣"即用此义。其二指扰攘纷杂的社会场景,《晋书·张方传》记载士兵"鼓噪入宫""喧喧不止"即属此类。其三通"赫赫",宋代王禹偁以"喧喧我名"表达显赫之意。元代吴莱诗"人声自喧喧"则描绘市井喧嚣场景。
拾得,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诗人张继据此留下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
关注微信公众号后,回复任何感兴趣的古典关键字可立即获得相关信息~
关注公众号,发送消息查询诗词精选诗词每日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