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维丞·新诗的诗句(共1句)

新诗简介

,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林维丞(1822~1895),初名星垣,字维丞、薇臣,号亦图,福建闽县人。出身书香门第,性嗜学,穷诸经及宋儒诸书。尝自言:「不读五经,便觉心胸窒碍」。咸丰九年(1859)渡台,受聘新竹林占梅家,掌记室,故寄籍淡水,补弟子员。翌年,受林氏委托赴福州代筹刊刻《潜园琴馀草》,未竟成书。光绪初年在「潜园」号召筹组诗社。光绪五年(1879)编辑《沧拾遗》。光绪十二年(1886)参加「梅吟社」,为竹堑诗坛中坚。光绪廿一年(1895)割台议成,林氏进退维谷,是年冬间忧愤而卒。  林氏祖考两代俱有诗集行世,林氏亦工诗,壶溪道人评:「舂容而夷愉,澹雅而深湛,间有香艳绮靡之态,要以温柔为旨归,亦是不失为讽讽雅之音矣。」赖子清评:「香奁极佳。」蜕萒老人评:「作诗颇持格律,而以朴实出之。」同治二年(1863)林氏自订《潜园寓草》二卷,生前因故未及付梓,辗转托付王,惜未见行世。壶溪道人曾抄录并择优于《台湾日日新报》披露,计六十九首。又蔡启运《台海击?银集》收录林氏诗作十五首。其他佚诗则散见《大屯房谭荟》、《台湾诗醇》、《师友义录》、《台湾诗乘》、《新竹县志初稿》、《台湾新报》及《台湾日日新报》〖参考黄美娥《清代台湾竹堑地区传统文学研究》,台北:辅仁大学中研所博士论文,1999z。〗。(杨永智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