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简介

心地,汉语词语,读音xīn dì,原指人的存心、性情,如“心地善良”。佛教引申为心能生诸法,《心地观经》称“心名为地”,视其为修行的根基。该词亦用于描述人的品格与心境,如“褊窄”“纯洁”“豁然开朗”等,常见于文学作品对人物性格的刻

其内涵兼具哲学与世俗维度:佛教强调“心无不善”的修行观,儒家朱熹等将其纳入伦理体系,主张“以心地为本”。文学中,《红楼梦》《水浒传》通过“心地”揭示人性善恶,如宝玉的纯真与王伦的狭隘。

词源于唐代佛教典籍,寒山杜甫作均涉及其修行意涵。宋代被理学家吸收为心性论核心,明清小说《镜花缘》延续伦理探讨。近代梁启超、曹禺等沿用该词,既承古义,亦赋予时代语境下的个性评价功能。

李咸用·心地的诗句(共1句)

李咸用的诗词曲代表作

李咸用,唐,生卒年不详。族望陇西(今甘肃临洮)。习儒业,久不第,曾应辟为推官。因唐末乱离,仕途不达,遂寓居庐山等地。生平事迹散见宋杨万里《唐李推官披沙集序》、《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一〇《殷文圭》附。咸用工诗,尤擅乐府、律诗。所作多忧乱失意之词。为善写“征人凄苦之情”,有“国之遗音,江左之异曲”(《唐李推官披沙集序》)。辛文房则诋为“气格卑下”(《唐才子传》)。与修睦、来鹏等有交谊,时有唱酬。作诗颇多,《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披沙集》6卷。《全唐诗》存诗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