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语简介

无语(拼音:wú yǔ,英语:speechless)是汉语常用词语,原指沉默不语或寂静无声的状态,出自唐代崔涯《黄蜀葵》“独立悄无语”及金代元好问《寄答赵宜之》“青灯无语伴微吟”等文。该词既可表示人际交往中的无话可说(如清代《玉娇梨》“默默无语”),也可描述自然环境的无声状态。

在网络语境中,无语衍生出表达尴尬、无奈或无法理解的新语义,常借助省略号“......”传递情绪,用于回应荒谬场景或复杂心情(如“我对你真是无语了”)。部分网络变体如“无语子”通过叠词形式扩展使用场景。

该词在网络交流中常与表情包结合,成为概括多种情绪的语言符号,既承载使用者未言明的心理波动,也通过群体共鸣形成互动暗语。

程垓·无语的诗句(共1句)

程垓的诗词曲代表作

程垓」字正伯,眉(今属四川)人。苏轼中表程之才(字正辅)之孙。淳熙十三年(1186)游临安,陆游为其所藏山谷帖作跋,未几归蜀。撰有帝王君臣论及时务利害策五十篇。绍熙三年(1192),已五十许,杨万里荐以应贤良方正科。绍熙五年(1194)乡人王称序其词,谓“程正伯以诗词名,乡之人所知也。余顷岁游都下,数见朝士,往往亦称道正伯佳句”。冯煦《蒿庵论词》:“程正伯凄婉绵丽,与草窗所录《绝妙好词》家法相近。”有《书舟词》(一作《书舟雅词》)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