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简介

(Wushan mountains),位于中国重庆最东部,地处江汉平原西部、四川盆地东部,为四川、湖北两地界山。北部与大巴山东部相连,南部与武陵山山脉相连,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最高峰为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境内的乌顶,海拔约为2441米。巫山是中国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巫山山脉属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巫山复背斜,山体在燕山运动中形成的大型背斜构造又包含了次一级的背斜和向斜构造。巫山山脉位于中国地势的过渡区域,其地势起伏显著,以山峰高耸、峡谷深邃为特点,走向与长江流向一致,均为东北至西南方向。

巫山地处亚热带季性湿润地区,冬季主要受北方干冷空气影响,夏季主要受南方暖湿空气控制。巫山地区河流水系较为发达,地处长江上游河段,均属长江水系;支流包括大宁河、渡河、红岩河、大溪河等;湖泊有大昌湖。此外,巫山山脉在长江南岸的支脉为长江与清江的分水岭。巫山地区多中性土壤,仅少部分带弱酸性,巫山地区巫山县为山体滑坡多发地。巫山县境内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该地区森林植物有156科256属417种以上,主要分布于四个自然保护区中。巫山县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共计有423种,分别属于29目94科252属。

巫山十二峰根据《方舆胜览》记载,十二峰位于四川、湖北省界处的巫山、长江北岸,分别为望霞(神女)峰、翠屏峰、朝峰、松峦峰、集仙峰、聚鹤峰、净坛峰、上升峰、起云峰、飞凤峰、登龙峰、圣泉峰。其中又以神女峰最奇。

杜甫·巫山的诗句(共11句)

杜甫的诗词曲代表作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