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土地的诗句(共1句)

土地简介

土地作为汉语核心词汇,具有多重语义维度:在物质层面指可供耕作的田地与土壤,《周礼》等典籍记载了早期土地管理理念;在政治范畴延伸为疆域领土概念,《韩非子》《孟子》等文献展现了其国家主权象征意义;于民间信仰中演化为地方守护神的代称,通过《太平广记》《红楼梦》等文学作品形成文化意象。该词语通过农耕文明与社会实践的互动,构建了自然属性与人文内涵交织的语义网络。

罗隐的诗词曲代表作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位道家学者,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罗隐的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