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戚简介

戚戚是汉语叠词,拼音为qī qī,初指兄弟相亲之貌,后衍生出忧惧、心动、低语、急促等多重语义,最早见于《诗经·大雅·行苇》。

该词内涵丰富:既可表亲族间的亲密关系(如曹植《求通亲亲表》),又常用于形容忧惧貌,如《论语》中“小人长戚戚”及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亦表心动之态(《孟子·梁惠王上》)、低声交谈(吴组緗《洪》)或急切情状(《汉书·李寻传》)。

其语义演变贯穿古典文献:先秦《诗经》确立“相亲”本义,魏晋时期扩展至品德表达(如陶渊明),宋代李清照以“凄凄惨惨戚戚”强化情感张力,至近现代鲁迅作品仍保留忧思用法。不同语境下的词义流变,折射出汉语词汇的多层次表现力。

张籍·戚戚的诗句(共1句)

张籍的诗词曲代表作
张籍(约767年—约830年),唐朝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