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简介

赵胜(?—前251年),即平原君,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赵国贵族,中国战国时四公子之一。

赵胜于赵惠文王及孝成王时为相,曾三次离开相职,又三次复职。赵孝成王七年(前259年),秦军围困邯郸。赵孝成王九年(前257年),为求外援,赵胜带领门客赴楚,经过他与宾客毛遂力争,楚答应出兵相救,实现了楚赵合纵。他又连续多次派使求救于魏。在邯郸受秦军围攻最危急之时,尽散家财,犒赏士卒,招募到敢死之士3000人,由李同率领冲击秦军,迫使秦军后退30里,解除邯郸之围。事后,虞卿欲为赵胜请封,赵胜听从公孙龙劝告,予以拒绝。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赵胜去世。

赵胜在当时名声颇大,《荀子·臣道》将其与伊尹、箕子、比干、伍子胥相提并论,认为他是能“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的社稷之臣。司马迁也称他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

高适·平原君的诗句(共1句)

高适的诗词曲代表作
高适(700年—765年),汉族。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睢阳(今河南商丘)。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并以建功立业自期。20岁西游长安(今陕西西安),功名未就而返。开元20年去蓟北,体验了边塞生活。后漫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天宝三载,与李白杜甫岑参同游梁园(今河南商丘),结下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50岁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县侯终散常侍,世称“高常侍”。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和称“边塞四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