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蓬”是汉语词语,拼音为péng péng,形容草木茂盛、生机盎然的样子,也用于描述须发参差不齐的状态。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采菽》“其叶蓬蓬”中对柞树枝叶繁茂的描写,奠定了其文学意象基础。现代汉语中,“蓬蓬”保留了对植物繁盛的原生描摹,扩展至形容须发丛集等形态,并与“蓬蓬勃勃”“乱蓬蓬”等复合词形成关联。其叠音形式强化了视觉与动态的饱满感,成为汉语中具有历史延续性的经典语汇。
查(zhā)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其族叔查继佐为清初文字狱案庄廷鑨明史案首告者之一,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为"清初六家"之一。浙江海宁袁花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
王渔洋曰:“夏重诗,黄晦木先生常比之剑南。余谓以近体论,剑南奇创之才,夏重或逊其雄,夏重绵至之思,剑南亦未之过,当与古人争胜毫釐。若五七言古体,夏重丽藻络绎,宫商抗坠,往往有陈后山、元遗山之风。”沈归愚曰:“施注苏诗,行世久矣,敬业补所未及,兼多驳正。所为诗,得力于苏,意无勿申,辞无勿达。或以少蕴藉议之,然视外强中乾,袭面目而失神理者,固孰得而孰失耶?”
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