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简介
母爱是汉语词汇,拼音为mǔ ài,指母亲对子女的爱,包含温柔、慈爱等特质,最早出自宋代典籍《鸡肋编》。
其内涵涵盖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与奉献,既体现于日常生活照料,也包括精神支持。古代文献常将母爱与自然伦理关联,近现代则延伸至个体成长及社会关系等层面。该词在语言学中具有三层释义:血缘情感、具体行为及情感泛化表达。
作为固定表述可追溯至宋代,明清时期成为描述亲子情感的核心词汇。现代文化中,其表达从传统文学拓展至哲学、心理学等多领域,但核心始终围绕母亲角色的情感属性。
母爱是汉语词汇,拼音为mǔ ài,指母亲对子女的爱,包含温柔、慈爱等特质,最早出自宋代典籍《鸡肋编》。
其内涵涵盖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与奉献,既体现于日常生活照料,也包括精神支持。古代文献常将母爱与自然伦理关联,近现代则延伸至个体成长及社会关系等层面。该词在语言学中具有三层释义:血缘情感、具体行为及情感泛化表达。
作为固定表述可追溯至宋代,明清时期成为描述亲子情感的核心词汇。现代文化中,其表达从传统文学拓展至哲学、心理学等多领域,但核心始终围绕母亲角色的情感属性。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州府的同知和知府,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等职。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觐见,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江苏、安徽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赐谥“清端”。有《于清端政书》八卷等著作传世。
于成龙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为“清官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