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简介

莫愁女,战国末期楚国郊郢石城人(今湖北钟祥),姓卢,名莫愁,生于公元前3世纪前后,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战国末期楚国歌舞家。莫愁女聪明美丽,能歌善舞,她的歌舞声誉,传进楚王宫苑,楚顷襄王把她召进宫中做了歌舞侍姬。由此民间歌舞走进了楚王宫廷。在楚王宫,得以与屈原宋玉、景差结识并受其指导,歌舞技艺日进。后将古传高曲融屈原、宋玉的骚、赋和楚辞乐声,完成了《阳春白》《下里巴人》《阳阿》《薤露》《采薇歌》《麦秀歌》等楚辞和民间乐入歌传唱。寡和高曲《阳春白》成为千古绝唱,对后世的乐赋入歌传唱产生了深远影响。后因未婚夫被放逐三吴扬州而投汉江,幸被渔夫救起,不知所终。

高适·莫愁的诗句(共1句)

高适的诗词曲代表作
高适(700年—765年),汉族。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睢阳(今河南商丘)。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并以建功立业自期。20岁西游长安(今陕西西安),功名未就而返。开元20年去蓟北,体验了边塞生活。后漫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天宝三载,与李白杜甫岑参同游梁园(今河南商丘),结下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50岁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县侯终散常侍,世称“高常侍”。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和称“边塞四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