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勋·刺桐花的诗句(共1句)

刺桐花简介

刺桐是历史文化名城--福建泉州市的市。早在中世纪,泉州就以刺桐城而驰名欧洲、非洲和中东诸国。因为古时泉州市内生长着许多,故有“刺桐城”或“桐城”之称。泉州市依光如,被古人盛赞为“山川之美为东南之最”。

早在6世纪的南朝,泉州就已经是中国与海外贸易的得要港口。唐代以来,更加发达,与扬州、明州(今舟山群岛等地)、广州并称为中国四大商港。至元代时,可·波罗在他的中以他亲眼见到的情况,认为当时的泉州港比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更为繁荣,泉州港也称为”刺桐港”。

泉州市把刺桐作为它的市花,是有典故的。相传五代十国时期的清源军节度使、晋江王留从效为了扩建泉州的城廓,曾经环城遍植刺桐。  后来,刺桐生长得花繁叶茂、花红似火,成为泉州一大特征,泉州也因此而名闻海内外。因此,刺桐花成为了泉州的一种标志,被定为泉州市花。它的寓意是:红红火火,吉祥富贵,充满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泉州人爱刺桐花,把它作为“瑞木”,历代文人骚客也留下了不少吟诵刺桐花的佳句,有:“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可见刺桐开花时的壮丽景象。在泉州城的开元寺和华侨大厦等处,栽有不少刺桐花,美丽的泉州城掩映在刺桐的绿叶红花之中。

曹勋的诗词曲代表作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南宋大臣,北宋末词人曹组之子。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