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龟蒙·处暑的诗句(共1句)

处暑简介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22-24日交节。“处”是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酷暑结束,这时三伏已过或接近尾声,由于受短期回热天气俗称“秋老虎”影响,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会感到闷热,天气由炎热向闷热转变,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前后。处暑时,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达150°。

“处暑”一词由来已久,在《国语》中就已出现,且明确指气温变化。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明确将“处暑”列入二十四节气。汉代《孝经纬》载明:“大暑后十五日,斗指坤,为立秋。秋者,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后十五日,斗指申,为处暑,言渎暑将退,伏而潜处也。”北宋《太平御览·时序部》:“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后五日,天地始肃,后五日,禾乃登,修宫室,坯垣墙。”元吴澄编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期至此而止矣。”

处暑节气前,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已经入秋,华北地区和中原地区则陆续在处暑节气的末尾前后入秋。处暑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影响中国,气温逐渐下降,东北、华北、西北的季率先结束,开始一年之中下雨天数和云量都最少的一段时期。处暑节气的民俗多与迎秋、丰收有关,农作物在关键的成熟期,农民“抬猛将,驱蝗虫”、拜土地神,靠海吃海的渔家举行盛大的开渔节,另外,中元节多在处暑时节,因此,祭祖及放河灯也是处暑的重大节庆活动。

陆龟蒙的诗词曲代表作

陆龟蒙(?~公元881年),唐代农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者,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长洲(今苏州)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今甪直镇),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陆龟蒙与皮日休交友,世称“皮陆”,写景咏物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