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东遨·重阳节的诗句(共1句)

重阳节简介

重阳节(Double Ninth Festival),又称“重九”、“踏秋”,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九初九。《易经》中将“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重阳”。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阳节”名称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一直被传承。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晒秋、赏菊、饮宴祈寿等习俗。后来,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重阳节习俗项目保护单位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估合格。

熊东遨,字日初,号楚愚,别署忆堂。1949年生,湖南宁乡人。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楹联学会、美国《环球吟坛》、新华社、诗刊子曰诗社顾问;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湖南诗词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诗词创作和理论研究。先后担任“世纪颂”、“沈园杯”、“屈原杯”、“根祖杯”、“百诗百联”、“聂绀弩奖”、“湘天华杯”等多届全国诗词大赛评审委员。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曾在湖南电视台开辟“诗词曲联”系列讲座,将传统诗词教学搬上屏幕。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诗词曲联入门》、《古今名联选评》、《诗词医案拾例》、《眉深浅》、《求不是斋诗话》、《仙侣同舟集》、《忆堂选评当代诗词》等三十馀种。参与《诗经鉴赏辞典》、《唐宋八大家鉴赏辞典》、《鸟诗歌鉴赏辞典》、《清诗鉴赏辞典》、《中国旅游名胜诗话》、《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百年文言》等十馀部大型文献辞书的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