踟蹰简介

“踟蹰”是汉语词语,拼音为chí chú,指徘徊不前或内心犹豫的状态,形容行为停滞或心理迟疑,常见异体写法包括“踟躇”“踯躅”等。该词既可描述外在动作的停滞(如“五立踟蹰”),也可映射人物内心的矛盾(如“搔首踟蹰”)。其语义涵盖徘徊、犹豫、逗留等层次,在文学中常通过具体情境展现人物的情感挣扎。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邶·静女》的“搔首踟蹰”,汉代乐府陌上桑》中“五立踟蹰”进一步巩固其文学意象。古籍中多用于诗歌韵文,现代汉语仍保留“踟蹰不前”等固定表达,成为描述进退两难状态的典型词汇。部分文献还记载了其作为古代刻漏器部件及纺织工具别称的特殊用法。

皎然·踟蹰的诗句(共1句)

皎然的诗词曲代表作
皎然(720-804),湖州人,俗姓谢,字清昼,是中国山水诗创世人谢灵运的后代,是唐代最有名的诗僧、僧。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活动于大历、贞元年间,有诗名。他的《诗式》为当时诗格一类作品中较有价值的一部。其诗清丽闲淡,多为赠答送别山水游赏之作。在《全唐诗》编其诗为815-821共7卷,他为后人留下了470首诗篇,在文学、佛学、茶学等许多方面有深厚造诣,堪称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