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简介

波澜“波澜”是汉语词汇,拼音为bōlán,原指自然水体中的波涛或波浪翻腾现象,后衍生出多重比喻义。其本义多见于古代文对水势的描绘,如“波澜不惊”等;引申义涵盖文学创作的跌宕起伏、情感波动与社会变迁的起伏态势。

该词内涵丰富:本义强调波浪的动态(如“洞庭空波澜”);比喻义则关联诗文结构(杜甫“波澜独老成”)、心理思潮(孟郊“波澜誓不起”)及世事变迁(洪昇“地起波澜”)等层面。唐宋时期多用于文学评述,明清文献扩展至社会与思想领域,近现代仍保留本义与隐喻的交织使用。

“波澜”最早见于汉代融《长笛赋》,唐代起广泛应用于诗文评论,宋代以王安石“浩渺足波澜”等句强化其文学意象,明清时期用例逐渐拓展至思潮与历史变迁,形成贯穿古今的语义脉络。

胡雪抱·波澜的诗句(共1句)

抱(1882—1926),名元轸,字孟舆,号穆庐,又号抱,都昌人。师从同光体闽派著名诗人沈瑜庆。光绪间优贡,往京师考进士未中,授广东盐经历不就。民国初年寓居南昌,与王浩、汪辟疆等江西先贤交往密切。一度应胡思敬之约参加刊刻《豫章丛书》,后往景德镇珠书馆教读。先后著有《昭琴馆诗文小录》五卷(明治四十二年日本东京木活版本)、《昭琴馆诗存》四卷(民国九年木刻本)。今合编为《昭琴馆诗文集笺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8版)。其诗渊郁幽奥、古健沉雄,或情致绵邈,奇丽遒逸。刘严吾以为如“海波谲诡,万怪宾士,怒裂幕,胡悲鸣”。祖熙先生以为“气骨高奇,精微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