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渺溪中水,秋深流转浅。

微名迫我起,我行过千里。

既越两重洋,又涉百重水。

波涛挟蛟鼍,时时向人跂。

咫尺生风云,天色迷瞻视。

身在澎湃中,轻掷同敝履。

不识有眠食,岂复有行止。

言念古战场,安能在海里。

丈夫志四方,艰难此为始。

我行过关山,一平复一险。

马角与船唇,流光常烁闪。

一入矮屋中,苍苍为之掩。

如蜂攒蜜房,如蛾傍灯焰。

不必帝京尘,缁衣已先染。

叹息古英雄,此中多沉奄。

意气幸发越,磨刀不惧剡。

摛文倚幨帷,月明星点点。

俯首念归途,胸中海潋渰。

归来阻海风,卧船经八日。

火轮不得施,心如飞箭疾。

惊浪向面生,朝阳从波出。

缩地古有人,超海今无术。

一夕玉镜平,如鲠胸中失。

问津傍蓬山,陆始水已毕。

扁舟过酒家,谁能辨清质。

身如蟠泥龙,不免蝇与蛭。

嗟彼远游子,何以同邮驿。

一出台北城,即接铁车路。

万山随转圜,千里失回顾。

虽丧磐石安,却胜舆夫步。

断虹悬空中,驶轮旋飞渡。

翘首望前途,烟云蔽午树。

息驾入城门,似马初停骛。

问我从何来,天风兼海雾。

泱漭整行装,明朝从此去。

一日复一日,行行将到家。

前途已无几,盼望转成遐。

马上有秋色,路上有秋花。

夕阳在树外,反哺有暮鸦。

惊心堂上亲,未谂餐饭加。

入门问老母,依旧两鬓华。

病体虽不康,怜子意犹赊。

只为区区者,累母望天涯。

叹息古人贤,负米亦孔嘉。

阿兄见我至,为我拂衣裳。

阿嫂见我至,为我具羹汤。

童稚先后走,相争负行囊。

自维不肖躯,满堂何皇皇。

乃知天伦中,至乐有馀长。

人生思富贵,悲喜在外旁。

呼仆啖晚饭,燥吻兼饥肠。

一饱身已困,不复思酒浆。

荆妻房外立,望我栏杆头。

相见问劳苦,翻讳己心愁。

自君之出门,不敢登高楼。

楼头红日照,楼外白云浮。

见云不见人,风信海中沤。

鲤鱼常渺渺,鸿雁自悠悠。

景物夙已换,自夏以徂秋。

桂轮圆复仄,橘柚绿已稠。

道上渐轻霜,言念季子裘。

相见虽云欢,明日将远游。

嫁君在少年,离别何如流。

为卿话旅况,卿当添烦忧。

丈夫负弧矢,岂复恋家室。

惟有高年亲,艰难离双膝。

幽禽鸣木中,时亦思琴瑟。

逐逐鸡肋名,似饥拾橡栗。

谋名复谋利,骥马徒奔佚。

思之辄不解,未能遗纤悉。

倥偬风尘中,金玉销素质。

行人已归家,家书始附至。

汪洋一海横,飞鸿失其翅。

叹息远行人,数语空自寄。

上有覶缕怀,下有平安字。

日月两周天,一纸滞途次。

草茅望阙情,寸衷无由致。

委质数篇文,与此亦何异。

江湖与故乡,遥下数行泪。

俯念大海中,求珠应不夜。

自恃骊龙精,当有神光射。

一寸明月辉,岂无神雀下。

象罔眼如箕,搜寻何能罢。

升之在云衢,鳞甲风雷化。

沉之在重渊,光芒泥涂藉。

得失两心煎,欲脱不得卸。

本无毫末加,何为动惊吒。

但思出身阶,此为乘时驾。

成都有相如,不屑赀郎借。

是以一卷文,珍重不轻假。

可怜遭按剑,犹望连城价。

九月月几望,桂树开花时。

蕊榜将悬阙,颠倒郢中儿。

我身在海角,引领望天池。

云程阻风信,得失未应知。

寸心已先往,大梦犹奔驰。

飞电空中下,一刀割乱丝。

得意不须喜,失意何庸悲。

翻悔昨日情,此心如醉痴。

月色淡将曙,天明秋路远。

鸟声唤行人,萧萧到山馆。

上岭午烟苍,下岭夕阳晚。

空中盼白云,不舒复不捲。

渺渺溪中水,秋深流转浅。

安坐閒斋中,诗书慵过眼。

转念读书乐,再把陈编玩。

浩歌梁父吟,落叶空阶满。

木末起蝉响,秋深天气凉。

萧森商声远,孤园摇众芳。

感此心容瘁,入世多悲伤。

富贵非所慕,雄心失行藏。

所以古之人,载质每皇皇。

八代起衰手,为此亦徜徉。

鸿鹄群燕雀,鸦雏傲凤凰。

意虽不奔竞,潦倒未应忘。

流水远更远,空山深复深。

怀在白云内,时傍高松阴。

幽人谁与语,一片古时心。

入世恫尘俗,谁复领清襟。

所以古贤豪,轻遇重知音。

伯牙不可作,子期毁其琴。

柯亭岂无竹,蔡雍邈难寻。

此地有高山,携酒独登临。

苒苒百世怀,悠悠千古想。

置身恨不高,未能空万象。

尺寸何所施,风尘徒鞅掌。

一朝为浮名,琴书失素养。

与世争涓埃,胸中胡不广。

遥遥望古今,寥寥思天壤。

洪繻的诗词曲代表作
洪繻(1866~1928),本名攀桂,学名一枝,字樵。台湾沦日后,取《汉书‧终军传》「弃繻生」之说,改名繻,字弃生。清彰化鹿港人,原籍福建南安,其先大父至忠公流寓台湾鹿港,遂家焉。少习举业,光绪十七年(1891)以案首入泮。十九年(1893)乡试不中。乙未(1895)割台之役,与丘逢甲、许肇清等同倡抗战,任中路筹饷局委员。台湾民主国瓦解后,绝意仕进,潜心于古文辞。由于身居弃地,洪繻采取「不妥协、不合作」的应世态度,以遗民终其身。他坚不剪辫,拒著洋服,拒说日语,不许二子受日本教育,诗文皆以干支纪年,以示不忘故国。内容多系三台掌故,自清末政治措施,以迄割台前后战守之迹,日人横暴之状,民生疾苦之深,一一垂诸篇章,兼具经世作用与史料价值。

张光岳谓洪繻诗,先学唐诗,以求诗格高古;继而上窥汉、魏,再学于宋、元、明、清,以臻高雅古朴之境。胥端甫谓其「感愤时事诗中,评时论古诸作,皆能独具只眼以自抒其伟抱。」杨萍则推许洪氏为台湾近代学人中,博闻笃学,抱朴守贞,俨然有古大师之的第一人。〖参考胥端甫编辑《洪弃生先生遗书》;杨萍《台湾史上的人物》,台北:成文出版社,1981年5月;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程玉凰《嶙峋志节一书生:洪弃生及其作品考述》,台北:国史馆,1997年5月。
〗洪繻著作包含诗歌、骈文、古文、试帖时文四类文体,皆冠以「寄斋」之名,有《诗集》、《八州诗草》、《试帖诗集》、《词集》、《诗话》、《骈文稿》、《古文集》、《函札》、《制义文集》、《八州游记》、《瀛偕亡记》、《中西战纪》、《中东战纪》、《时事三字经》,约百馀卷,一百八十馀万字。遗稿经哲嗣洪炎秋辑为《洪弃生先生遗书》〖胥端甫编辑,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又依据原抄本,重加整编标点,排印为《洪弃生先生全集》〖林文龙点校,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
〗。今以成文出版社《洪弃生先生遗书》所收《寄鹤斋诗集》为底本〖底本收录诗集分述如下:(1)《谑蹻集》七卷,约为1885至1895年之作。(2)《披晞集》七卷,约为1895至1905年之作。(3)《枯烂集》九卷,约为1905至1915年之作。(4)《壮悔馀集》,为香奁诗,为1897年之作。(5)《八州诗草》五卷,为1922至1923年游历中国之作。(6)《诗集补遗》,补录前面诗集所漏收诗作。(7)《试帖诗集》,为1885至1898年科举考试习作。
〗,对校洪繻孙女洪小如所藏抄本〖编者按:洪小如所藏抄本含《谑蹻集》七卷,《披晞集》六卷(缺卷五),《枯烂集》九卷。现收藏于国立台湾文学馆。
〗、洪繻自编出版的《寄鹤斋诗矕》〖《寄鹤斋诗矕》,南投:南投活印社,1917年。此书洪繻自编自印,作为旅游大陆交谊用书,也是洪氏第一部见世的著作。
〗,并参考台湾省文献委员会《洪弃生先生全集》,以及《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台湾诗荟》等所载之诗作,辑录编校。(吴福助撰)

相关诗句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