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赏析/鉴赏

这首词大约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这年二十一日.,康熙皇帝由北京出发再到盛京告祭祖陵,并巡视吉林乌喇(今吉林市)等地。纳兰以一等侍卫扈从。三月二十五日抵吉林乌喇,在江岸举行了望祭长白山等仪式〔史称长白山为满族兴起地)。时天气尚寒。本篇即作于此行中。从词中的故园之思,怀人之意看,这首词可能是写给闺中人的。上片由问句起,接以“一年能几团圆月”句,其怅叹离多会少之情已见。又二句是苦恨如今虽已春尽,但仍不能返回家园团聚。下片则点出“归不得”之由,即扈驾从巡,身不由己。结篇二句是此时心态的描写,即追思往事,令人心寒,犹如眼前松江水的寒潮起伏,不能平静。此中流露出厌于扈从等事的心情,这种心情在纳兰的一些词中时有表达。】

上阕由问句起:“问君何事轻离别”,这句是词人故意模拟妻子口吻质问自己:你为何轻视离别?表面上是妻子恼我,骨子里是我谅妻子,笔致深情而委婉。接以“一年能几团圆月”句,其怅叹离多会少之情已见。词人并不是“轻离别”,只是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随扈出行,不得不离,不得不别。“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二句出之以景语,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乍如丝”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北地的季节在仲春,那么此时“故园”也就春意阑珊了。
下阕明确点出“归不得”的缘由,即扈驾从巡,身不由己。“春归归不得”一句上承“杨乍如丝,故园春尽时”,言春尽而不能归的怅惘心情。“两桨松花隔”,南朝民歌莫愁乐》:“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词人反其意而用之,说是因为被松花江阻隔,不能回去。表面是怨江,实际上是怨侍卫之差事阻其归家与妻子相聚。结篇二句是此时心态的描写,即追思往事,令人心寒,犹如眼前松花江水的寒潮起伏,不能平静。
全词话语直致,但内容曲折,首句的拟言和结句的用典都为本词增加深沉宛转之情,深婉感人。

名家点评
晚清词人陈廷焯《白斋词话》:“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亦凄婉,亦闲丽,颓似飞卿语,惜通篇不称。
近代教育家吴梅《词学通论》:“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凄婉闲丽,较“驿站春雨”更进一层。

纳兰容若的诗词曲代表作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号楞伽人。皇太子改名胤礽,才得以恢复。清朝著名词人,词李煜相似。纳兰出身显赫,父亲是康熙时期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纳兰性德自幼修文习武,康熙十五年(1676年)高中进士。初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长年被迫追随康熙左右。 纳兰性德生性淡泊名利,最擅写词。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独树一帜,词“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直指本心。”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亡于寒疾,年仅三十一岁。被王国维称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词人。

相关诗句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