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
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
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裴回虎穴上,面势龙泓头。
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赏析/鉴赏

整体赏析

《寄赞上人》可以说是一篇诗体书信。杜甫觉得自己已经年迈,腰腿也不灵便,想买一块阳光充足的地搭建自己的茅屋。当他听说西枝村西边有个地方,不但林木繁茂,和日暖,而且有着旱涝保收的田地,便渴望能去那里居住。他通过诗作表达自己的想法。从内容着眼,这首诗可分三段。

第一段八句,通过对前一次卜邻的回顾,引出诗人置“草堂地”的条件。杜甫到秦州后所以再三想到西枝村,就是因为那里有赞公这位“上人”的缘故。第二句中不言“卜居”而说“卜邻”,正是这个意思。三至八句说明“心所求”的地方应该是什么样子,反衬出“一昨陪锡杖”所以没有成功的原因。其中“年侵”以致“腰脚哀”,由于“腰脚衰”,所以“未便阴崖秋”,脉络十分清楚。“未便”句从反面讲,“重冈”两句正面说,就是《西枝邨寻置草堂地宿赞公土室二首》中所说的“要求阳冈暖”的意思。“茅屋”句写作者的另一条件:置草堂并购附近可耕种的土地。最后一句“斯焉”的“斯”统指上述各项,“心所求”总结全段。

第二段包括“近闻”以下四句,描写“西枝西”的那条山谷。这里关于山谷的传闻,正照应上段中对草堂地的要求。“有谷”承“重冈”,不过一从“冈’’说,一从“谷”说;“亭午”句承“竟日”句,其中一写正午,一写全天;“石田”句承“茅屋”句,不仅“兼土”,而且足收。那正是诗人理想的卜居之地。

第三段包括“当期”以下八句。写诗人的愿望和设想:“塞干”“齿疾瘳”之后,卜居西枝西谷,与赞公为邻,互相来往交游,共同欣赏西枝秀色胜景,以此为乐事。“柴荆”“茗”,淡泊闲适,正是流之处。

这首诗的特点是层次清楚,内容丰富。全诗表现了一位失意老人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期望。 

名家点评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玩(《寄赞上人》)诗意,系回寓后所寄, 究未尝身到西枝也。起八, 隐括前 (《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二诗之意。曰‘心所求’者,意犹未决也。中(“近闻西枝西”)八,始点出西枝。只是传闻其美,期置草堂,非身到语。结四,预拟定居后情事,萧然有高致。按公已旅寓东柯谷矣,见《秦州杂诗》中。今三首之首曰‘出郭’,意城中仍有寓欤?” 

杜甫的诗词曲代表作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相关诗句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