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裹金疮碎朔风,军中吮卒有吴公。

县尉卑官禄米微,教听黄绶着戎衣。
贼中何事先寒胆?海上连年未解围。
短剑随枪暮合围,寒风吹血着人飞。
朝来道上看归骑,一片红冰冷铁衣。
红油画戟碧山坳,金镞无光入土消。
冷雨凄风秋几度,定谁拾得话今朝。
无首有身只自猜,左啼魂魄右啼骸。
凭将志译传番语:看尔来生敢再来!
旗裹金疮碎朔风,军中吮卒有吴公。
更教厮养眠营灶,自向霜糟喂铁骢。

赏析/鉴赏

公元1555年(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冬,明军在龛山沉重打击了骚扰东南沿海的倭寇。此役由浙江总督胡宗宪指挥,会稽典史吴成器(字鼎庵)统兵进击,遇敌死战,以一当十,大获全胜。获胜之时,徐渭正在浙闽总督胡宗宪幕府,据所见所感,写下了《龛山凯歌五首》以及文《龛山之捷》记其事。龛山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东北五十里钱塘江边,当时有龛山寨,明军戍守于此。这组诗另一版本作《龛山凯歌为吴县史鼎庵》。
第一首开头就写出明军官兵的豪迈气概,虽然官职卑微但抗敌之心无比坚决,这决心也震慑了敌人,使之闻丧胆。首句的县尉当指此战明军统兵官吴县县令吴成器。末句表现了敌人侵扰的严重和战争形势的严峻:“海上连年未解围。”为后面战争的残酷与激烈作了必要的铺垫。
第二首前两句写明军将士或持短剑,或握长枪,在傍晚时分将俊寇四面包围,奋不顾身,浴血拼杀,勇歼敌人。“短剑随枪”,展示武器装备,反映军队训练有素,轻装上阵。“暮”字点明时间。在幕的掩护下,正好向敌人进行突然袭击。“合围”,是这次战斗的特点。表明有周密部署,要全歼敌寇。“寒风吹血着人飞”,这是一个特写镜头,凸显惊心动魄的激战场面。风助军威,直杀得楼寇血肉横飞,鲜血飞溅到战士身上。“寒风”二字点明时令。靡战之时,正值隆冬,寒气凛冽,寒风刺骨,气候恶劣。“血着人飞”,以点带面,写出战斗之激烈,伤亡之众多,把敌我双方生死搏斗的场面描写得生动传神。此句表现出战士不畏严寒,不怕牺牲,英勇拼杀的昂扬气概和勇武精神。
第三首和第四首写明军大获全胜,所向披靡;敌人丢盔弃甲,鬼哭嚎。这两首诗场面描写依然形象生动,敌军的惨状历历在目,有力地反衬出明军的英勇气概。“冷凄风秋几度,定谁拾得话今朝。”这两句表现出诗人为明军官兵感到无比自豪,表明他们的功绩必将名垂青史。“看尔来生敢再来”,强烈地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怒和蔑视之情。
最后一首以吴起吮疽的典故来写吴成器的爱护士卒。《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起做将军时,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行军时,亲自背干粮走路;士卒有病的,亲自为病者调药;有长疮的,亲自用嘴吸其脓血。可谓爱兵如子。吴成器是此次龛山大捷的重要指挥员,士卒的英勇反映了将军的治军有方。这也说明了此次大捷是官兵团结一心的结果,赞扬了明军官兵同心协力、一致对外的爱国主义精神。

徐渭的诗词曲代表作
徐渭(1521年312日—1593年),汉族,绍兴府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曾担任胡宗宪幕僚,助其擒徐、诱汪直。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得张元忭等好友救免。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纵观边塞阨塞,常慷慨悲歌。晚年非常贫苦,藏书数千卷被变卖殆尽,自称“南腔北调人”,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去世,年七十三。 徐渭多才多艺,在文、戏剧、书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竹石无所不工,以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对后世画坛(如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书善行草,写过大量诗文,被誉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谙音律,爱戏曲,所著《南词叙录》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另有杂剧《四声猿》、《歌代啸》及文集传世。

相关诗句分类